今天华西都市报整版大篇幅地从学案导学“271”模式上课 和泸外骄子:断臂考生黄金彬的重本之路 两个方面宣传报道我校的办学模式和所取得的成就。华西都市报记者张娅娟对话我校邓克刚校长,深入了解我校办学模式和办学成就,从媒体人的视觉对我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给予高度首肯和评价,并对我校培养出黄金彬这样身残志坚的优秀学子更是赞赏有加!
点击图片进入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附录华西都市报版面内容:
学案导学“271”模式上课
2012年,是四川省泸州外国语学校大步向前,竞展风采的一年。初中毕业考试合格率、优生率、总平均分均居江阳区学校第一,无一个学困生。高中本科上线较上一年净增加33人,本专科上线率达96.5%,创历史最好水平。2012年7月,泸州外国语招生火爆异常,惊喜不断:仅仅一天半的时间,初中招生 600人;高一新生800个名额爆满,高一录取分数较原来提高了107分,已进入全市高中第十名,超过部分省级示范性高中……一个个令人振奋的现场,一个个变化的数字,折射出的是泸州外国语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是学生、家长、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可,是对“泸州外国语学校”最好的肯定。
泸州外国语学校
学案导学建高效课堂 办特色教育
泸州外国语学校地处泸州市城区中心,总占地130亩,是由原泸州一中与泸州四中合并组建而成的市教育局直属重点高完中。学校现有94个班,在校学生4996人。在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出了十多万莘莘学子,走出了红岩英烈刘国志、美学泰斗王朝闻、雷达专家张光义、核潜艇专家李兴汉、生物工程学家龙漫远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自2011年学校被确立为全市16所课堂改革试点学校之一后,学校积极探索,以“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为主线,以“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学习,办对人民负责任的教育”为目标,全力以赴打造泸州外国语教育的鲜明特色。2012年春期开始,在非毕业年级共60个班全面推进“271”高效课堂的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271”模式 我的课堂我做主
泸州外国语学校的“271”课堂,把每堂课时间按照(2:7:1)比例分为三个阶段,即20%的时间用于教师指导、点拨、答疑;70%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学、讨论、展示;10%的时间用于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走进泸州外国语学校教室,就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班级文化氛围:六七张桌椅就围坐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精心制作了自己的组牌,组牌上有组名、组员名字、组徽、组训、组歌、小组合影等。每个小组成员的桌子上都有一支双色笔、一张导学案和一本学生成长日记。翻开学生成长日记,里面有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高效学习计划、今日反思、明日提醒、以及小组长监督后的评语等,学生们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忙碌。
多彩活动 锻炼自我
每天下午4:40-5:40,学校举行“大课间”活动,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跑操、兔子舞、校园交谊舞、校园武术操等让学生青春在校园飞扬;三国历史文化社、心河文学社、书画社、天空音乐社、新英社、电子竞技社、爱心社、动漫社等社团活动让学生才干在这里增长;外语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演讲节等“六节”的开展,让学生潜能在这里激发;13公里野外负重徒步拉练活动更让学生品格在这里得到锤炼。“我快乐,我进步,我的精彩我主宰”,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升,这些收获与高效课堂改革形成良性循环,有力地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
实践摸索 效果凸显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泸州外国语学校主要通过“三常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即学案导学常态化,集体备课、研课磨课常态化,教学反思常态化。每个学科备课组每周用1天时间到指定备课室集体备课。学校实行全员“推门听课”制度。教师们每天写《教学日记》,记录导学案复备反思、课后即时反思、每周教学反思、每月教学反思。学生每天写《成长日记》,学生学会对当日事进行反思小结,对第二天事进行计划。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摸索,学校的课改基本进入正常轨道。课改后,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流合作的机会、多元展示的平台让给学生,每一位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自由发言、自由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如今的课堂“动”了起来,学生“活”了起来,课堂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气与灵性。同时,高效课堂的成效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泸州外国语学校校长邓克刚表示:“我们将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坚持不懈地走课改兴校,科研强校之路,我们希望在泸外的每一个孩子会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每一名教师会成为一座教育的丰碑……”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张娅娟 摄影报道
泸外骄子:断臂考生黄金彬的重本之路
泸外的骄傲 泸州的骄傲
黄金彬,泸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泸外)学子,失去双臂的18岁阳光男孩,在2012年夏天,感动和激励着无数人。
2012年高考,黄金彬以529分的好成绩,高出理科重本线11分,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功录取。
值得铭记的那些时刻
失去双臂
1993年,黄金彬出生在泸州市叙永县大石乡新阳村。3岁时,一次意外让他失去了双臂。失去双臂的孩子,面临着生活学习上的巨大困难,但勇敢坚强的金彬,用自己的乐观挑战着命运的不公。
来到泸外
有人说,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打开一扇窗,所以,上帝是公平的。2007年,那年金彬15岁,他的幸运之窗终于开启。在获悉黄金彬身残志坚的事迹后,泸州外国语学校破例接收了金彬转学到初三就读。考虑到他家庭经济困难,学校每个月给他发放助学金,免费为他们母子提供三餐,并安排他妈妈在食堂工作,还专门腾出一间寝室方便他妈妈照顾他。在这里,黄金彬接受了城市的规范化教育,得到了老师、同学的细心照顾与热心帮助。在泸外这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他用自己的刻苦努力,考取了优异的成绩;用自己的积极乐观,笑对断臂人生。
重本梦圆
2012年6月7日,黄金彬终于踏入高考的考场,他说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他备考的心情很复杂,用脚书写的人生能否精彩?
2012年6月22日,当得知自己以529分的高考成绩考取全校理科第一名,金彬的脸上笑开了花。
上了重本线后,学校和志愿的填报一直困扰着金彬。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原因,对方能否接受他的特殊情况,这是金彬选择学校专业的首要因素。为此,泸外专门组织多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当参谋”,确保金彬能进入既好又适合他的学校和专业。最终,金彬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功录取。金彬的重本梦,终于实现!
喜获奖学金
2012年9月1日,黄金彬出现在泸外2012年秋期开学典礼上。再次回到母校,金彬激动万分,感谢学校、感谢老师、感谢同学,说不尽的感谢。他说:“没有泸外人的爱心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当同学帮忙接过学校特别授予的1万元奖学金时,坚强勇敢的金彬,眼角泛起了泪花。
正如泸外校长邓克刚所说,“黄金彬的勇敢坚强、刻苦努力、积极乐观,这些宝贵的品质,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是广大师生学习的对象。泸州外国语学校出了个黄金彬,他是泸外的骄傲,更是泸州的骄傲!”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张娅娟 摄影报道
对话校长邓克刚
高效办学,温情育人
“办对人民负责任的教育。”这是泸州外国语学校校长邓克刚的办学理念。
在邓校长眼里,学校里的孩子都是老百姓的孩子,他们最终都是要回到社会中去的,所以,在学校里,孩子们首先要学会的是生存的能力,打好创造幸福的基础,最终实现幸福人生。邓校长强调,在泸外的教学理念中,分数不是唯一,努力才是重点。
谈课改
实现素质教育,课堂必须高效
“课改是实现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的手段。”邓校长对已经在泸外实行一学期的课堂改革如此分析。邓校长认为,课改的重点就是课堂,只有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提高,实现高效学习,孩子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外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学期的课改实行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令人吃惊,真正实现了快乐学习。新型的教学模式对老师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同步成长。课改后,全校师生全新的面貌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课改的决心。”邓校长如是说。
话黄金彬
拥有阳光心态,创造幸福人生
在邓校长的印象中,黄金彬随时都是笑呵呵的,虽然没有双臂,但从不自卑。黄金彬今年能够考上重点大学,是泸外的骄傲,但在邓校长眼里,这不是最重要的。“黄金彬在泸外的4年,他生活过得充实,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重本,我们真的很高兴。但即使他没有考上重本,我们也同样高兴,对于黄金彬来说,他的阳光心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他创造幸福人生的基础。我们培养的是‘人中人’,有爱心,有责任,有良好习惯的社会人,这些方面黄金彬都做得很好。”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张娅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