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正家,而天下定矣。古往今来,那些子孙贤达、功业卓著的名门,无不与其良好的家风传承息息相关。为更好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崇高师德风范,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入选泸州市“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评选活动十大家风故事之一的黄青春老师的家风故事。
在2017年庆祝母亲70大寿之际,我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别出心裁,在父辈们的帮助下,为外婆“定制”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 一本制作精美的16寸相册。当我的母亲收到这本厚厚的相册时,流下了激动和幸福的泪花。因为相册中选用的照片,记录了我的父亲和母亲从白手起家,到如今儿孙满堂、安享晚年几十年来多姿多彩的生活。相册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勤劳创家业”;第二篇“大爱铸家魂”;第三篇“远见扬家威”。
每当翻看这本相册时,我的内心都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因为在这本小小的相册里,不仅记录了父亲、母亲和她们的儿女们几十年来无数个劳动、生活的精彩瞬间,而且彰显了我们这个大家庭“勤劳立家、大爱兴家、远见发家”的家风家训,凝聚着我们的“家族魂”。
勤劳创家业
父亲和母亲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我们兄妹四人创造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
父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农机技术员,他不仅会娴熟地操作各种农用机器,耕作在广袤的田野,加工在简陋的作坊,而且还会修理老式电影放映机、有线广播等,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遍偏远的乡村。父亲与时俱进,边工作边钻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根据时代的需要,他的工作转型为安装各种大型取暖、制冷、照明设备,以及各种输送管道等。父亲虽然常年工作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但每次父亲回家,都会给儿女们带礼物,分享他工作中的事情,让他的儿女们了解和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小时候的我们,都以一种仰视和崇拜的眼光,欣赏父亲在我们心中“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母亲在儿女们的眼里就是一个“超能”女人:她不仅会插秧打谷、种玉米、摘棉花;她还会打米磨面、种菜养牲口,做布鞋、织毛衣、帮生产队里的村民写书信、念书信……
父亲和母亲都是苦命人。父亲4岁时,我的奶奶因病去世;父亲14岁时,我的爷爷也因劳作时意外摔伤而辞世。14岁的父亲,从家赤脚步行一百多里来到泸州,学习农机技术,成了一名工人,从此独自一人担起了生活的重担。母亲小学毕业时,以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中学,但因我外公的去世,母亲的求学梦从此而破灭。父母成立家庭时,只有一间独立的卧室,厨房和猪圈都是和伯父伯母共用的。
为了给他们的四个儿女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居住条件,父亲和母亲总是不辞辛苦地忙碌着。记得父亲每次下班回家后,从不休息,立即扛起农具上山去种自留地。母亲为了多挣点公分,凭借她能写会算的本领,比村子的其她女人多担任了一份出工任务,那就是每天早上帮生产队卖蔬菜时记账。为了赶做这份出工任务,母亲常常把别人白天做的活挪到了晚上。每天生产队收工后,天已经黑了,可是母亲还要挑一缸生活用水,就叫年幼的我帮她提着“马灯”在前面照路。为了第二天能和生产队的社员一起赶早场,经常是半夜就起床给孩子们烧好早饭,喂好家里的牲口。早场结束回家后,母亲又会扛起锄头,挑起粪桶,和其他社员一起到生产队出工。冬天农闲的时候,母亲又开始给全家六口人做过年穿的新布鞋,给长高的孩子添织新毛衣。
就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把原有的一间半房屋扩建到了六间平房。记得我们小时候,一个生产队只有我们家才有电视机和录音机,邻居们每天晚饭后都到我们家里看电视、聊天,好热闹!那时候父母和母亲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大爱铸家魂
我的父亲和母亲虽然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但他们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他们用心灵塑造了心灵,用爱心培育了爱心,铸就了我们家“爱与奉献”的“家魂”。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父亲用每个月单位发的肉票买了肉回家,母亲做好后,他们俩总是让我们先吃,尤其是父亲,只记得他一个劲儿地依次往四个孩子的碗里夹肉,但他自己却从不吃一口。
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还没有电网,家里照明都是使用的煤油灯,更谈不上有什么电器设备了。三伏天的夜晚,只要一翻身,篾席上就会出现我们用汗水画出的“娃儿印”。迷迷糊糊中,经常记得父亲和母亲一人拿着一把扇子,撩起蚊帐,正一间床一间床地给我们四个孩子打扇。我们四个孩子能降生到这样的家庭,真是我们的福分和幸运!世间有多少父母爱孩子可以爱到这个份儿上呢?!
记得我的孩子都已经有五、六岁时,一次暑假里回家看望父母,晚上我们一家人住楼上,父母住楼下。半夜时依稀听见有轻轻的脚步声,睁眼一看,原来是父亲和母亲,一人拿着一盘刚点着的新蚊香,正在两个房间里,更换睡觉前给我们点的快要燃尽的蚊香。无论我们长多大,父亲和母亲依然把我们当做孩子,倍加温暖地呵护着我们。
前几年,一次母亲去妹妹广州家返回机场时,我去接母亲,只见母亲手里提着一个大箱子,背上还背着一个大背包。看着我一脸诧异的样子,母亲忙解释说:“我捡了些你妹妹的孩子穿不起了的衣服、鞋子,送给邻居的孩子穿,还有一些是玩具,邻居的孩子都没玩过玩具,我捡了一些回来送给他们玩”。其实,母亲每到一个子女家,都常“戏说”自己是“捡破烂”的,她总是收集一些我们闲置的衣物,带回乡下去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母亲还时不时地在电话里给我们汇报:送给堂姐的衣服,别人平时干活都舍不得穿,只有等到赶集或走人户时才穿;龙大爷家过冬前收到了她送给的棉絮开心极了,某天她又教会了邻居大嫂种什么菜,今天邻村谁家的孩子放学路过时肚子痛,她及时带这个孩子去看了医生,孩子的家长过来感谢她……
遗憾的是父亲因病于11年前去世,坚强的母亲独自一人撑起这个家。劳动习惯了的她,依然在不停地劳作。如今,当我看见母亲的大儿媳给她买回电吹风机的时候;小儿媳耐心地教她怎么吃海鲜的时候;大儿子带她在宾馆吃早餐时,一直站在她身旁为她取自助餐的时候;幺儿子在她住院的时候为她洗脸洗脚擦身子的时候;大女婿在她住院时每天早上给她送豆浆稀饭的时候;幺女婿带她逛上海世博会的时候;幺女儿白天陪她旅游,晚上加班工作到凌晨的时候;大孙女、大外孙为她送上自己挣得的第一份工资的时候;当她的大女儿捧回“孝亲敬老模范”、“曾氏家族孝媳”奖牌的时候;当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奋不顾身,合力救起落水儿童的时候……
我想:“大爱”精神已经植入这个家族每个成员的的心灵,成为凝聚这个家族不朽的“魂”!
远见扬家威
我读高中时,一次归宿假回家,邻居们还像往常一样来我家看电视。不经意间听见他们对我父亲说:“你家大的两个娃娃都是女孩儿,读那么多书干什么?以后迟早都要嫁到别人家的。”当时父亲果断地回答说:“我是把我家的四个娃儿都当做儿子来看待的。”当时我听在耳里,感激在心里,眼里热乎乎地。
父亲和母亲很重视我们四个孩子的教育。每次家长会,无论有多忙,他们从来都没有缺席过,他们总是以一种最质朴、最真诚的方式,感谢和感激我们的恩师。小时候父亲还经常给我们出“智力题”考我们。我记得最清楚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一张桌子砍掉了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在今天回忆起来,那就是父亲帮助我们树立分类讨论思想的最初的雏形了。母亲闲暇时就经常给我们唱样板戏《红灯记》和讲故事。我上初三那一年,父亲送我去区上参加语文竞赛。我已经走到离家将近一里远的地方了,不经意回头一看,父亲还没有回家,仍站在送我上车的垭口,目送我远去。正因为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后来我们才有了力量奔赴远方!
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日子里,父亲母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只要你们努力读书,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东挪西借,也要供你们完成学业”。当父亲微薄的工资已经无法支撑四个孩子同时读书的费用时,他毅然辞去了“铁饭碗”去“下海”,几十年走南闯北去打工,历尽了千辛万苦,也忍受着和妻子儿女分离的痛苦。即使在经济极不宽裕的日子里,父亲也会花钱给我们买英语磁带,作文书......
父母的远见卓识也得到了欣慰的回报:四个孩子个个依次“鲤鱼跳龙门”,先后走出了那个养育他们的小山村,成为了父母一生的骄傲!如今,四个孩子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曾被评为了“四川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和泸州市的“知名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弟弟妹妹们更是出色,个个都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了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父亲和母亲的五个孙辈中,一个载着“优秀大学生”的荣誉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今年“七一”被评为了“优秀共产党员”;一个“研究生”在读即将毕业,两个今年考上了重点大学在读,最小的一个即将上中学,个个成绩优异。
“勤劳立家、大爱兴家、远见发家”是父亲和母亲奉献给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份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将世世代代把这份家风家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它将永远陪伴着这个大家族的子子孙孙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
黄青春,中共党员,高级教师。2022年1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06年8月被评为“泸州市首届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2006年12月被评为“泸州市优秀班主任”;2009年2月被评为“泸州市第二届知名教师”;2010年11月在“四川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应用”赛课活动中获泸州市“特等奖”。2013年6月被评为“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10月和2020年11月,先后两次被评为“泸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